6月9 日上午,由鄂爾多斯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鄂爾多斯市群眾藝術館、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承辦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校園主題宣傳活動在我校舉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哈勒珍、鄂爾多斯服飾傳承人孟根梢吉、鄂爾多斯剪紙傳承人張小紅作為非遺傳承的代表人物來到活動現場和師生交流。我校創藝軒手工社團成員、蒙古族文化協會社團成員、藝術學院師生踴躍參加。
在藝術學院音樂廳,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哈勒珍老師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她雖然沒上過學,但為了使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這項寶貴的藝術能流傳下去,年過七旬的她,仍然努力以各種方式開展著教學工作。老人目前努力學習使用手機,每天在微信上向她學習民歌的“粉絲”就有上千名。她辛苦收集起牧民們口耳相傳的民間歌曲,并進行二次創作。哈勒珍老師在講座中不止一次的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們珍惜在校的大好時光,努力拼搏。哈勒珍老師用一支美妙動聽的歌曲結束了講座。
在圖書館一樓大廳,鄂爾多斯服飾傳承人孟根梢吉老師講解了鄂爾多斯蒙古族服飾的制作流程,并與內蒙古其他地區蒙古族服飾特點對比,分析了鄂爾多斯地區蒙古族男女服飾的特點。感興趣的學生們簇擁著孟根老師,她親切和藹的悉心解答了提出的問題。
鄂爾多斯剪紙傳承人張小紅老師結合剪紙作品,向創藝軒手工社團的學生們介紹了中國民間剪紙的基本技法,親自指導學生們剪一些簡單的作品。學生們認真聆聽并跟著老師折疊、剪裁,全身心投入到剪紙藝術的樂趣中。張老師還與學生們討論了剪紙文化價值及意義。“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幾經翻轉、折疊,盡顯剪紙藝術之美,一張張紅紙變成了靈動的剪紙作品,真是生動有趣。”創藝軒社員智勇建有感而發。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非遺不應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幾行陌生名錄,而應是鮮活地存在于人們日常用度和體驗當中,使其能夠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文化精神底座的豐厚土壤,這也是此次“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深意所在。活動通過傳承人現場講授、技藝展示和互動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們近距離體驗、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加深了學生們對鄂爾多斯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提高了其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和保護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