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內蒙古地區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黨組織的民族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建立的,內蒙古是在黨中央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內蒙古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偏差都是黨中央幫助糾正的,內蒙古新時代的發展成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和指引下取得的,內蒙古作為模范自治區模范就模范在聽黨的話上。
1 內蒙古地區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黨組織的民族地區
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苦難深重的內蒙古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從此有了最為先進最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負責黨在北方工作的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就直接領導和參與在蒙古族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共產主義先進分子的工作,發展了韓麟符、榮耀先、多松年、烏蘭夫等一批內蒙古籍共產黨人。截至1925年黨的四大召開,全國黨員數量只有994名,內蒙古地區第一批共產黨人在其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在北京蒙藏學校,1923年成立了蒙古族第一個青年團組織,1925年成立了黨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1925年初中共北方區委在內蒙古地區先后組建了中共熱河、察哈爾、綏遠和包頭四個工作委員會,相比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都要早,廣西最早的黨組織中共梧州支部1925年10月建立,寧夏最早的黨組織特別支部1926年冬建立,新疆最早的黨組織中共新疆分局成立于1949年11月,西藏最早的黨組織1959年12月建立。
自四個工委建立開始,內蒙古地區黨的各級組織就如原上春草,在漫長革命戰爭年代的嚴酷環境中生生不息。內蒙古第一批共產黨人產生和蒙藏學校黨、團組織的建立,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直接成果,內蒙古地區“四個工委”的建立,是黨執行革命統一戰線策略的政治成就。能夠較早建立黨的組織,既說明黨對內蒙古革命工作的重視,也說明內蒙古各族人民革命意識覺醒較早。這些較早建立的黨的組織,又對內蒙古地區革命事業的推進起到了先行導引作用。
2 內蒙古自治區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建立的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沒有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一個多民族國家要實現團結統一是不可想象的。”回顧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的那段歷史,在當時復雜的形勢下,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正確領導,就沒有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自治區成立前夕,內蒙古地區的形勢極為復雜,甚至面臨從中國版圖分裂出去的嚴重危險。當時各種政治力量在內蒙古地區展開角逐,有原偽蒙疆政權和偽滿洲國的各級官吏,有部分蒙古族王公貴族,有投向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投機分子,有占領包頭、歸綏等地的國民黨軍隊。各種勢力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意圖,其中不少夾雜著“內蒙古高度自治”“內蒙古獨立”“內外蒙合并”等錯誤主張。這些主張,本質上就是想分割內蒙古、分裂國家。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內蒙古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在決定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面對紛繁復雜的亂局,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了內蒙古自治運動。黨中央運籌帷幄,晉察冀中央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東北局、西滿分局、冀熱遼分局在內蒙古都以不同方式做了大量工作,直接領導、指導、推動了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
那一個時期,習仲勛同志作為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主持召開會議研究伊克昭盟工作,作出階段性總結和戰略性部署。中國共產黨通過加強政治引導、采取靈活策略,先后將在蘇尼特右旗建立的“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在興安盟葛根廟建立的“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海拉爾建立的“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引向正確軌道,粉碎了一些政治勢力“向外跑”“搞獨立”的圖謀。
內蒙古自治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之所以能夠成立,就是因為在領導內蒙古自治運動過程中,黨中央適時制定指導方針,有效指揮軍事行動,牢牢把握了對內蒙古地區自治運動的領導權和主動權。當時,如果沒有集寧戰役中解放軍的大軍壓境,有力牽制敵軍,自治區的成立也不會那么順利。
內蒙古現在的區劃范圍,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確定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期間,毛澤東同志提出“恢復內蒙古歷史上的本來面貌”。實現這一點,困難主要集中在解決“蒙綏合并”的問題上。當時,由于黨內對內蒙古區域問題認識不一致,導致“蒙綏合并”遲遲沒有實質性進展。1952年初,毛澤東同志在得知“蒙綏合并”久拖未決是因為有的領導干部不同意后指出:不能再拖了,誰不同意就撤誰。周恩來同志說,這事是中央定了的,我去做工作,請主席放心。在黨中央的領導和支持下,綏遠省于1954年被正式撤銷建制,轄區劃歸內蒙古自治區。4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歸綏市改名呼和浩特市。隨后,原屬甘肅的阿拉善、額濟納,原屬河北的商都也陸續被劃到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的形成,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促進內蒙古各項事業穩定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 內蒙古是在黨中央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早在“一五”時期,國家在內蒙古投資建設工廠、修建鐵路的基建資金就達10多億元,包鋼、一機、二機、大興安嶺森林工業基地都是那個時期開工建設的。
進入20世紀60年代,國家又從沿海地區向內蒙古遷入一批工廠。改革開放后,黨中央對內蒙古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由北京對口幫扶內蒙古;進入新世紀后,黨中央將橫跨“三北”的內蒙古相繼納入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國家戰略政策實施范圍;2011年,又專門出臺《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黨中央對內蒙古的關懷都是“真金白銀”的支持。據統計,分稅制改革以來,1995—2021年我區累計獲得中央轉移支付資金2.86萬億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安排我區的轉移支付資金由2012年的1618.5億元逐年增加到2022年的3279.7億元,直接帶動了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曾深情地講道:“在選舉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時,黨中央提出,中央領導同志應選擇老少邊窮地區參加選舉。我選擇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選舉,表達了黨中央對民族邊疆地區的重視,體現黨中央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懷和支持下,內蒙古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退出,15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區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邁上了新的歷史臺階。
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意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的唯一面向邊疆地區的政策性文獻,干貨滿滿、含金量十足,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內蒙古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內蒙古各族人民的關心關愛。這是2023年繼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考察后內蒙古的又一件大喜事,在內蒙古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4 內蒙古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偏差都是黨中央幫助糾正的
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一樣,在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實踐中也經歷過失誤曲折,前進的路上也不曾離開黨中央的糾偏正向。黨中央指導內蒙古糾正了牧區民主改革中的“左”傾偏向,有效保護了畜牧業生產的發展。黨中央在文革中最為混亂的時期采取分區軍管,極大穩定了內蒙古的局勢。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引導內蒙古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在自治區出現偏離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行為、違背科學規律的舉措、不符新發展理念的傾向、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果時,黨中央及時予以匡正,使內蒙古各項事業重回正確的發展軌道,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
這些史實充分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勇于擔當的品格、自我革命的魄力,也具體顯現出黨中央高瞻遠矚的眼界和修正錯誤的能力。黨中央對宏觀全局的掌控,是自治區在探索前行中實現撥亂反正、堅持正道直行,少走不必要彎路、少付不必要代價的可靠保障。
自治區成立以來,每當工作中出現重大偏差時,黨中央都會及時給予指導,幫助我們把脈定向、糾偏正向,而且每一次改正改進后內蒙古的工作都實現了新的重大進步。回過頭看,如果沒有黨中央的指導和幫助,內蒙古一路走來不知會遭受多少挫折和損失,不知會走多少彎路、背上多么沉重的包袱。
5 內蒙古新時代的發展成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和指引下取得的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深情牽掛內蒙古各族人民,對內蒙古給予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到黨中央工作后,先后四次親臨我區考察,六次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三次出席相關活動,對內蒙古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涵蓋了內蒙古發展建設的方方面面,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蒙古篇。
從2014年的“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2017年的“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到2020年的“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上書寫內蒙古發展新篇章”再到2023年的“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闖出新路來,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內蒙古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指示要求內涵越來越豐富,范疇越來越廣,定位越來越高,期許也越來越深,為內蒙古指出了新路,明確了新目標。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提出將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戰略定位,要求內蒙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發展新篇章。五大任務蘊含著總書記對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的深邃思考,是內蒙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必須扛起的要則和重任。在對內蒙古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最多的是民族團結問題。2023年,總書記在我區考察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關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多次為內蒙古經濟發展把脈開方。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區考察時指出,內蒙古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集中的體現就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要求我們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五個結合”上下功夫,2018年,要求我們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級。2019年,叮囑我們下決心把結構調過來,動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2021年,要求我們注意揚長避短,培優增效,推動相關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2023年,強調要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加快構建體現內蒙古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總書記的這些重要指示要求從根子上點出了我區經濟轉型面臨的突出問題,既查清了病根,又給出了根治之法。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新時代內蒙古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2023年10月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全區上下倍感溫暖,倍加振奮,倍增干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內蒙古各項事業不斷發展進步,贏得并長期保持了“模范自治區”崇高榮譽。
6 內蒙古作為“模范自治區”模范就模范在聽黨的話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內蒙古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在促進民族團結上具有光榮傳統,長期以來擁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要倍加珍惜、繼續保持。
今天內蒙古各項事業的興旺發達、各族群眾的幸福安康,都是因為有黨的領導,都是因為聽黨的話。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模范自治區,模范就模范在聽黨的話上。在風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內蒙古各族人民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反抗侵略和壓迫,追求國家解放和獨立。在全國解放戰爭迎來大轉折的歷史關頭,內蒙古各族人民毅然決然選擇了跟黨走,在黨的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開啟了內蒙古發展的新紀元。自治區成立后,內蒙古各族人民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光榮傳統,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積極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書寫了“三千孤兒入內蒙”“克服困難捐糧畜”“最好牧場為航天”等歷史佳話,開創了各項事業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
建設好“模范自治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一以貫之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建設好“模范自治區”提出明確要求,指出內蒙古“各族人民始終心向黨、心向黨中央,贏得并長期呵護了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囑托內蒙古干部群眾要“倍加珍惜榮譽,強化使命擔當”,“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指引下,內蒙古各族人民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模范自治區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2023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決定》經十一屆黨委六次全會審議通過,提出要在感黨恩聽黨話、緊跟習近平總書記奮進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作模范,在邊疆民族地區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興邊穩邊固邊上作模范,在邊疆地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上作模范,在弘揚新風正氣上作模范,并作出具體部署、提出明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