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學校教師節表彰大會上,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與法治》教研室主任、思政課教師朱影獲評“師德標兵”榮譽,站在三尺講臺15載,她潛心育人,以師德為本、師風為范,鑄就高尚師德師風;她躬耕篤行不殆,勤修“研、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思政“金課”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
“鄂爾多斯因能的擔當 因人的暖心 因生活的舒坦 因精神的頑強 因服務的周到 因溫暖的遼闊而擔起暖城之稱 。”這是學校護理學專業大二學生張佳娟和同學最近采訪我市各民族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的感受感悟。在朱影老師的指導下,張佳娟與同學打算將鄂爾多斯石榴籽的故事錄制成短視頻,參與“七十五載薪火傳承,千秋偉業奮斗有我”第八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競賽活動。
“‘行走的思政課’讓我們對鄂爾多斯的發展有了更生動地感知,對各民族團結一心有了更真切地認識。”張佳娟說,同學們一路都在思考、探討那些書本沒有講出的“答案”。
如何把“書本上抽象的思政課”變成“學生現實生活中鮮活的思政課”?這是朱影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她發現,學生興趣點在哪兒,思政教育的重點就在哪兒。 用短視頻形式把國家要求、青年需求體現出來,成為朱影和學生一起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的新探索。大家不斷雕琢選題、打磨內容、推陳出新,讓互聯網“最大變量”成為思想政治工作“最大增量”。
朱影當年畢業剛上講臺時,曾因年輕經驗不足、授課內容枯燥被學生起哄氣哭,當時的茫然無措讓她對講臺增加了更多敬畏,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理解。她在磨課中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并攻讀了思政專業研究生,在教學設計方面,以學生為本,明辨為魂,跳出唯觀點、結論的單向度灌輸式傳授;以問題為引,互動為法,回應時代熱點。現在,朱影以從容不迫的教學態度、和風細雨的教學模式深深打動著學生,獲評鄂爾多斯市優秀思政課教師,帶領團隊進行校級一流課程建設和自治區一流課程申報,今年還立項了虛擬教研室建設。
“等待失主的三十分鐘 對同學來說充滿光芒 拾金不昧讓他的大學生活 美好而充實。”
這是在朱影的課堂上,一位學生為大家講述的我校學生拾金不昧的故事。“從身邊人、身邊事中汲取正能量,用故事講道理”成為朱影課前十分鐘的核心內容,學生們很喜歡這個環節,積極踴躍上臺講故事。
朱影把講臺讓出來的背后,是她對新時期大學生與大思政課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必須創新理論聯系實際的話語體系,結合學生關心的熱點話題與重大問題,由老師“單項輸出”變為“與學生同臺共講”。這樣的教學方法以生動的敘事代替抽象的理論,講透黨的創新理論和輝煌成就,講透生活中的樸素真理,使思政課更有親和力、感染力。
朱影注重思政課教學的啟發性教育,她打破傳統的“我說你聽”的教學模式,鼓勵多方發聲、共同參與,提升話語體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思政課開展提供更多鮮活立體的視角。這讓朱影的授課別開生面,在自治區級、市級、校級青教賽中多次獲獎,獲評學校優秀教師、優秀黨務工作者。
“朱老師在課上是老師,在課下和我們相處得像朋友一樣,她的謙遜品質讓我們受益匪淺。”朱影經常和學生學習新媒體、AI等新技術,最近,朱老師最近變身為AI主持人,和同學們在網絡思政上碰撞出創新火花。深入學生中間,心靈才能和他們同頻共振,這是朱影心目中好老師的標準。
朱影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技術引入思政課堂,營造沉浸式、體驗式的學習環境,解決了以往思政課教學學生游離性聽課、淺表性理解、參與性缺失等“痛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深度學習,真正做到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兼顧教學和科研,才能更好地培養新時代人才。朱影堅信“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思政課教學改革開展研究,朱影主持自治區級課題一項,鄂爾多斯社科聯課題兩項,鄂爾多斯市十四五規劃課題一項,校級課題三項,參與各級各類課題10余項,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一篇為CSSCI。
作為《思想道德與法治》教研室主任,朱影通過“傳幫帶”引導新入職教師及時學習思政課的前沿理論,熟悉掌握思政課的最新教學方法,全方位關注新教師的發展。朱影說,通過交流和借鑒可不斷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本領,實現與新教師的雙向奔赴。
春風化雨育桃李,芬芳滿園花競開。朱影說,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是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思想和靈魂的塑造者,我們必須珍惜、牢記和擔當起自己的神圣職責,堅守崗位、保持熱愛,擇之以誠、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