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七日,《中國教育報》刊發學院黨委書記尤俊成,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李向東署名文章《“仰天立地”傾情辦學 經世致用精心育人——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特色辦學實錄》。文章全文如下:

“仰天立地”傾情辦學 經世致用精心育人——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特色辦學實錄尤俊成 李向東近期,由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大飛機學院選送的“航語者計劃 ——國產大飛機數字化智慧培訓服務供應商”項目,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喜獲銀獎。這也是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第二次入圍該賽事全國總決賽并取得優異成績。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大飛機學院是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部門、中國商飛公司與天驕航空公司于二零一九年七月共同推動實施的重點航空產業項目,也是國內首個大飛機學院。學院成立三年多來,聚焦國產商用飛機飛行、機務維修、航空服務等領域,以“五個一”工程為辦學特色,著力培養高質量應用型航空人才,二零二二年九月,在大飛機學院組織的二零二三屆畢業生就業推介周活動中,中國商飛、東方航空、上海科技宇航、春秋航空、廈門太古飛機、西安東航賽峰起落架系統維修有限公司等近二十家航空產業相關知名企業以“線上+線下”形式進行專項招聘,一次性簽約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大飛機學院的成功實踐是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特色辦學的一個縮影。該院校是在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內蒙古工業大學礦業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鄂爾多斯學院等辦學資源基礎上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也是我國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國家教育部門批準成立的首所以“應用技術”命名的本科院校。學校于二零一五年成立迄今僅有七年多的時間,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高質量發展!
順應時代發展趨勢 打造“仰天立地”專業
進入新時代,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眾多地方高校面前的時代課題。內蒙古自治區緊抓國家航空產業發展戰略機遇,大力推進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全區航空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主動順應這一趨勢,將建強大飛機學院列為學院重點工作。一方面聚焦國產大飛機產業鏈需求,服務國家國產大飛機航空產業發展,重點為國產各種型號大飛機培養急需緊缺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服務鄂爾多斯及自治區航空產業發展,助力鄂爾多斯產業轉型發展升級。大飛機學院自二零一九年成立以來,立足內蒙古自治區國產商用大飛機產業需求打造特色專業,緊密圍繞國產商用大飛機全產業鏈崗位及人才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與建設。目前學院人才培養涵蓋機務、簽派、地服、放行等內容,覆蓋機載電子、機務、機場運行三個專業,通過“三加一”培養模式,以通識教育、專業理論教學和基礎技能實訓為主,打造國產商用飛機理論、實訓操作和維修資質認證的特色培養。在注重“仰天”的同時,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更加注重“立地”。近年來,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中央、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關于產教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構建與“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和“走好新路子、建設先行區”目標定位相適應的現代教育體系。學院深刻把握鄂爾多斯市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的發展背景,隨勢而動,明確了立足服務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為特色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學校的辦學規模穩步擴大。學院目前有11個教學系部,本科教育包括機械工程、交通運輸、汽車服務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應用化學、土木工程、工程造價、礦物資源工程等二十三個專業。形成以工學為主,涵蓋理學、藝術學、管理學、法學的學科專業體系。目前有在校學生七千五百余人。
鍛造“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大飛機學院發展亮點紛呈,突出體現在其確立了高質量發展的“五個一”工程。即:建設一個具有國產大飛機特色的專業群,建設一支素質過硬具備“雙師雙能型”的大飛機師資隊伍,建設一個具有地區航空特色的國產商用大飛機實驗實訓中心,建設一個具有國產大飛機特色的校園文化,建立一個具有長效機制的、助推大飛機學院高質量發展的大飛機學院理事會制度。對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而言,“五個一”工程是其特色發展的要旨。以建設一支素質過硬具備“雙師雙能型”的師資隊伍為例。大飛機學院與合作企業校企共建“雙師雙能型”大飛機師資隊伍,完成了兼職教師名單,邀請中國商飛公司總師系統專家、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技能專家、商飛大學講師、商飛客服公司各機型專業理論教學講師成為大飛機學院的兼職教師。中國商飛累計已選派二十一名企業導師到大飛機學院承擔了22門課程的授課任務。同時,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的師資隊伍不斷優化。有教職工五百一十一人,其中專任教師 四百零七人,副高級以上職稱一百三十六人,“雙師型”教師一百零二人,博士學位教師三十二人。有中國工程院特聘院士一人,碩士生導師二十二人,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人才二人,自治區“新世紀三二一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二人,自治區“高校教學名師”一人,鄂爾多斯市“草原英才”十七人,“鄂爾多斯英才”九人,“鄂爾多斯市優秀青年人才”十七人,享受鄂爾多斯市特殊津貼專家二人,師資力量較好地滿足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學院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穩步提升。獲批自治區級教學名師一名,教壇新秀四名,教學團隊三個。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六個,獲批自治區一流本科課程六門。獲批自治區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四項、自治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六十一項。獲批國家、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二百余項,教師發表科研論文五百余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門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礦山地質與環境院士專家工作站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院士工作站,“云·智工坊”被認定為自治區級眾創空間。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 推進產教融合發展
為了推動培養與就業無縫銜接,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與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簽訂聯合開展研究生和職業類本科教育協議。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與中國商飛、神東集團、內蒙古興泰建設集團、奇瑞汽車、聯邦制藥、包頭稀土研究院、清華紫荊研究院等多家企業、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同時,學院正在牽頭建設內蒙古首個“政校行企”四方合作的鄂爾多斯現代產業學院,這是依托鄂爾多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東勝區的政策和產業發展優勢、結合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的學科專業優勢以及高新企業優勢打造的“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平臺,是有力推動產教融合、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平臺。目前,大飛機現代產業學院和現代能源化工產業學院獲批首批自治區級本科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點。大飛機學院與商飛集團上飛公司實踐基地建設深度融合,圍繞飛機制造階段技術應用型人才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將上飛公司提出的實踐平臺與智能制造實驗實訓中心及航空實驗實訓中心建設方案融合。緊密結合航司要求與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搭建面向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的大飛機學院實驗實訓室。目前已經完成AOC運控實驗實訓室、CBT教室及飛機模擬駕駛實驗室的建設,與商飛一起研討虛擬現實整機模擬和檢測技術等數個實驗室的聯合建設方案。大飛機學院還啟動了符合民航局要 求的CCAR-一四七基本技能培訓機構申健工作,完成維修培訓機構管理手冊框架搭建,購置了渦扇發動機實訓室、航空儀器儀表實訓室、結構維修實訓鉗工臺、部分航空器維修用量具工具。學院著力建設具有地區航空特色的國產商用大飛機實驗實訓中心,并與鄂爾多斯國際機場集團合作,為學生提供緊密對接產業的實習實訓平臺。目前,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產教融合不斷深化。與鄂爾多斯市各經濟園區、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等一百一十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合作內容涉及實習實訓、校外培訓、科研合作等領域,已建成六個校外產學研合作基地。與鄂爾多斯紫荊創新研究院、神東天隆公司在煤礦廢水清潔技術、煤機裝備智 能化升級改造等領域開展了聯合科技攻關合作。與北京云泰互聯、江蘇杰普軟件公司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四個專業方面形成“三加一”“二加二”校企合作育人機制,使專業培養與企業實踐有機融合。
培育特色校園文化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個性的體現,對啟迪學生智慧、開闊學生視野、優化個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以創建文明校園為載體,特別注重特色校園文化的培育工作。以大飛機學院為例。學院將“大飛機文化”作為人才教育的基本內容,與中國商飛公司文化深度融合,培養學生航空報國精神,實現大飛機文化理念的課堂輸出。目前,學院投資九十八萬元,完成了大飛機學院VI工程一期建設工作, “大飛機文化”初現規模。學院與中國民航大學聯合申報并于二零二一年獲批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興蒙”項目“基于 GAMA規范的國產大飛機英文數據維護手冊的研發與應用”一項,獲批金額四百七十八萬元,有效提升了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學校非常注重“雙創”精神培育。學院在扎實開展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大力推動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有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了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收獲了累累碩果。自學院成立以來,先后榮獲國家、自治區級“挑戰杯”和國家教育部門A類學科競賽等獎勵七十余項,累計獲得國家“互聯網+”大賽銀獎二項、銅獎五項。三個學生團隊項目被列為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進一步鼓舞學院和師生不斷推動“雙創”工作向前邁進,激發了學生以專業為基礎開展“雙創”的澎湃動能。近三年受疫情影響,在“就業難” 的形勢下學生就業率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居自治區高校前列,凸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就業優勢。畢業生在鄂爾多斯當地就業人數占比百分之三十左右。未來,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將繼續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秉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在“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貢獻教育力量。(作者:學院黨委書記 尤俊成 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李向東)